第(2/3)页 因此对于姜俊目前的状况来说,想“写”点什么,可不能板凳坐上十年冷,写的东西得让出版社一看就觉得不错,而不是经历许多次退稿才勉强投出去。 也正因此,在多次考虑之后,姜俊觉得《活着》是个很不错的选择。 这书在原来出版于1993年,离现在1991年还有两年,但是这篇幅不长,才十万字,现在在余先生的脑中可能还不存在呢,自己给他“写”出来,并不存在任何争议。而且这本书的地域性也不明显,哪里的作家都是可以写上一写的。 再说效果,这书在当时一出,就引起很大反响。甚至仅在次年,就被大导演拍成了同名的电影。这时效性,可绝对是一部“看了都说好”的作品啊。 想到这里,姜俊满意地铺开了纸,写下了“活着”这个标题。 可看着这两个字,总觉得有点心虚。所以把这张纸给团了,又在新的纸上起了个新名字: “福贵的故事” 这个故事,讲的是一个财主家的纨绔子弟,在一次赌局的圈套中破产,成为农民,之后又历经了许多历史的磨难,他的妻子、儿子、女儿、女婿、外孙相继离他而去,到了后来,他只和一头年老的黄牛为伴。 姜俊在纸上写着,越写越觉得可惜,多好的作品啊,这绝对有国家最高文学奖项的水平了,但国家最高文学奖项要小说文体达到13万字。而这部小说只有10万字。 想到这,他突发奇想,自己要是在里面加上三万字,这不就够评奖的标准了吗? 他一边抄,一边思考,该怎么在里面加上这三万字呢。 起初,他觉得,要不把原来的一句话,写的多几个字,比如原来10个字一句的话,就写成13个字。20个字一句的话就写成26个字。 可后来发现,这么写,不但很麻烦,而且如果这小说每句话都多了这些无意义的臃肿,文笔会变得很不堪,在文笔上就会成为这部小说有所成就的最大拖累。 最后觉得还是在这十万字里面,加一个三万字的支线故事,这样比较稳妥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