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卷 位面争霸 第二百三十一章 佛道儒对于因果的看法-《傲游仙凡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佛教认为因缘也可以互转,要看在什么情况下说,亦要看在什么因缘下说,如果恶是因,善是缘,以善止恶可以得善果;如果善是因,恶是缘,以恶去善,则得恶果。

    因是能造作、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,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。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,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,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。

    因果律指出: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,也可能成为果,没有绝对的因,也没有绝对的果。

    佛教所讲的因,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,佛教否认了世间万物独立演化交织的因果,而是将所有的因果与业力串联使客观世界依附于众生化现。

    缘分,亦作“缘份”;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;是某种必然存在相遇的机会和可能,包括所有情感。缘分是由很多巧合、很多阴差阳错、很多突然、一些偶然、一些必然组成的。

    后世缘喻为命运纠缠的丝线,它是出自一个宗教的概念。儒家与道家并不突出缘分这个先导性,但是也会有机缘、机遇这一说法。

    有言道:“缘在天定,份靠人为”;逻辑上:先有缘才有份,有缘份不怕经历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”。缘分尽了即表示二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开了,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;

    缘分未尽即表示二人经历了一系列考验最终以团圆而收场。天缘是无需刻意安排,不管你有意或无意选择哪个场合,只要你不要闷在狭隘独处的角落里独自眠舔着伤口惩罚自己,只要你迈步踏出去,自然会邂逅临近左右各色各异的人。

    “缘”,让不约而同的人邂逅相逢、相识、相恋,“份”是发自人的意愿,需要有联络的途径紧紧相连。

    联络就像两艘游荡大海的船只各奔前程注定分离,有了联络方式就像隐形的绳索将彼此环扣相互牵引着,不被巨大的空间骇浪冲散流失掉相邻左右的福份。

    而“份”则需付出可以延续维持天缘的长久,需要与对方打破陌生隔核,逐渐建立感情建筑生活中彼此的牵系,为的是不再使缘份因时限的到期而时空归位再次隔绝流逝掉机遇,从而使两个人又转化回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遗落在天崖各处。

    道教讲“承负”即佛教中的“因果”,但又不同于“因果”!

    “因果”是针对于个人,谁种因,谁的果,与他人无关;“承负”包含“因果”,但更进一步认为:个人的善恶行为,不但影响个人,而且影响氏族、王朝乃至空间位面的和谐。

    例如说前辈行善,后人得福;今人行恶,后辈受祸。因为有“承负”,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贯行善,但却经常得祸;有的人一直行恶,但却经常得福。道教认为,这是由于“承负”使人蒙受的。

    即本人如果造恶,子孙就会得祸;本人如果行善,子孙就会得福。同样,本人的命运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,祖先如果造恶,本人就会得祸;祖先如果行善,本人就会得福。

    就如同祖辈积财,后辈享受,祖辈欠债,后辈还钱一样。即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”之理也。
    第(2/3)页